文旅咨询:酉阳大涵村 平凡中期待蝶变发表时间:2022-03-23 00:37 引言: 自2018年1月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》发布以来,乡村地区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。如何将国家 战略转化为地方发展,是全国各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;如何选择乡村发展推进方式、路径、模式,也是地方政府以及学界面临的难题。 为推进大涵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,通过对项目区位条件、资源禀赋、发展条件等方面进行总结,探索高速路口乡村发展的“窗口型”经济发展模式,为类似地区、位置、资源禀赋的乡村发展提供借鉴。 一、【七十万乡村 都在发展路上】 截止2017年12月31日,全国范围行政村总数为691510个,根据发展潜力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、城郊融合类村庄、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4种类型;根据建设目标分为干净整洁村、美丽宜居村、特色精品村,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不同区域村庄的振兴道路。 二、【酉阳大涵村 平凡中期待蝶变】 大涵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位于包茂高速沿线黑水互通入口处大涵村,距离镇区5公里,距离酉阳县城28公里,是酉阳的北大门户。 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29.27公顷,合计439亩。当前依托安置点建设,已建成土家民房130余栋,配套土特产品展示馆、儿童游乐、游泳池等设施,初步形成为过境交通提供农家食、宿(15家)为主的服务业态。 三、【平凡求突破 问题中寻找出路】 项目存在四大方面难题: (1)建筑沿国道G319两侧布局,为新建现代建筑,空间和风貌无特色; (2)体量较大,单栋建筑350㎡以上,民房存量富余; (3)业态以过境交通服务为主,对地区经济影响较少; (4)高速路口为收费站及员工宿舍、建筑为村民自主经营、部分场地为企业经营、滨河及耕地为集体经营,产权分割严重。 1、跨界发展,立足本源 区域条件和地区特色为大涵村乡村振兴示范点“窗口型”发展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: (1)在区域来看,包茂高速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融入“沿高速经济带”发展的可能,同时作为酉阳北端第一形象点; (2)从地区资源来看,黑水镇拥有较具特色的“黑色”农特产品(黑莓、食用菌、黑猪、黑山羊等),以特带产,带动区域产业发展。 2、创新模式,创新平台 (1)“窗口型”模式构建 “窗口型”模式:以高速出入口及拓展区为基地,将“高速经济带”与腹地经济、产业连接,形成独特的产业经济平台,主要表现为地区融入区域发展。 “道口”(服务区)模式:以高速服务区传统短暂停靠服务向提供暂留休憩、娱乐、购物、度假等服务发展,主要表现为设施体量和服务质量提升。 “窗口型”构建要素 “窗口型”与“道口”关系 “窗口型”发展路径 (2)大涵乡村示范点“窗口型”发展模式 以高速服务拓展区为载体,以黑色农特产品一站式体验为核心,集过境营地服务、中转集散服务、“黑色”农品展销、农品交易、民宿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。 3、聚集定位,实施“平台+” 西南地区耕地及资源条件大多分散且规模较小,有别于北方平原乡村地区,难于产生规模和聚集经济效益;也有别于东部沿海投资密集性乡村。该项目充分考虑交通性枢纽节点汇聚特征,创新“聚合平台”,实现平台型规模经济,将分散的农特产品凝集成地区性“整体概念”。因此,在“平台+”的窗口型发展模式下,进一步聚集定位,形成大涵乡村示范点发展定位“黑食大涵村,自驾小憩地”。 4、推进建设、大力发展 (1)建设一个“黑色”农品展销平台 利用存量建筑,选择靠近出入口位置,建立农品展销中心,作为黑水镇区域乃至酉阳农特产品展示、销售、交易、信息服务中心,形成经济活动聚集核心。 (2)塑造一个“黑色”农品品牌 “黑色”农品具有理念、视觉、功能方面差异性,在有机、绿色等字眼泛化应用场景下,结合黑水镇黑色农品资源优势,建立“黑色”农品产品体系,聚焦“黑色”品牌建设。 (3)打造一个“黑色”农品体验空间序列 结合农品展销链,将农品体验空间划分为四大功能序列:认知黑农业、趣玩黑农事、品味黑农品、带走黑生活。根据各功能特色,优化空间层次,建立田间与聚落联系、美化景观环境、完善标志和标牌,将单一空间发展为文化体验空间;将机械空间发展为田园融合空间。 从过境到营地:丰富原有过境停靠服务,以营地形态完善服务内容,延长过境车辆停留时间,同时满足自驾服务。 从住宿到民宿:新建或提升原有简便住宿条件,发展“黑色”文化系列主题民宿。 从分散到统一:从分散经营布点,到统一管理,按功能空间划分,发挥整体管理和独立经营综合效益。 从企业到村民:采取“企业+村民”经营方式,充分发挥民居存量资源与村民能动性,保障村民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,促进发展的可持续性。 四、【美好生活建设者 乡村振兴一站式服务专家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主题,从扶贫、脱贫到致富,迈向共同富裕,关键在乡村。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时代,积极开展和总结乡村发展经验和模式,推进乡村又快又好发展。
文章来源:营造司原创 基于酉阳大涵村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规划 |